新闻中心

NEWS

项目动态:《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7-04 浏览次数:49

  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在现在与将来都能实现身心健康与社会幸福。规划和实施得当的教育项目能增强儿童自我保护、为自身性权利协商和争取的能力 (UNESCO, 2010)。

  老牛兄妹基金会希望借助本次关于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的研究,探讨有效实施乡村儿童性教育的方法。

  第二章对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方法做初步介绍。

  第三章梳理现有数据所能呈现的乡村地区儿童性与生殖健康总体状况。

  在第四章,我们讨论了乡村地区儿童性与生殖健康发展的条件与理念限制。

  在第五章,比照全面性教育的理念,我们希望探讨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或缺席或偏颇等局限性。

  最后,在第六章,我们从性教育的模式探索、内容开发、资源整合以及政策倡导等角度出发寻找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的推动方向。 


微信图片_20191213152440.jpg

微信图片_20191213152501.jpg微信图片_20191213152531.jpg



以下内容摘自《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调研报告》


  儿童性虐待发生情况 儿童性虐待是指利用儿童进行的性活动。儿童对此种性活动不能给出理性的同意,或违背社会法律和社会禁忌,是一个儿童与一个成人之间,或与另一名儿童之间的性活动,目的是满足虐待者的需要。儿童性虐待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活动:引诱或强迫儿童从事任何违法的性活动;利用儿童卖淫或进行其他非法的性活动;利用儿童进行色情表演和制作色情资料 (陈晶琦 et al., 20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儿童性虐待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非接触型(如性威胁、辱骂性骚扰、性劝诱、猥亵性暴露、让儿童接触色情影片等)、接触但无性交型(如不正常的触摸、戏弄、亲吻儿童等)、接触并有插入式性行为型(如强奸等性暴力行为等)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微信图片_20191213152638.jpg



  整体性地看待上述三类儿童性虐待行为发生率时,最常被引用的数据是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其结论显示女童和男童群体中包含非接触型性虐待在内的各类性虐待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15.3%和 13.8% (Ji, Finkelhor, & Dunne, 2013)。整合国内外通过成年人回顾等方法统计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的文献,陈晶琦等人测量得 17 岁以下男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 10.2%~23.0%,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 14.2%~25.5% (陈晶琦 et al., 2014)。总结上述数据,最保守的估计是十个男童或女童中,就有至少一人遭受过某种类型的性侵犯。


  在遭受性虐待的性别差异上,总体看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城市地区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性虐待的报告率高于核心家庭,父、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有不良嗜好、体弱多病、家庭关系紧张等是儿童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 (陈晶琦 et al., 201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统计结论均建立在受访者愿意和能够承认事件发生的基础上。仍不乏事件难以冲破“个人污点”、“社会丑闻”甚至求助无门的障碍显现出来,或隐匿于包括家族成员在内的关系网络之中,甚至未能被当事人及其监护人有效觉察或正确理解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2013)。


  《儿童权利公约》第十九条第一款指出,国家和社会应该保护儿童“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遭受性侵犯与性虐待的经历与一系列心理疾病密切相关,给受害者带来创伤性的性化、背叛感、无力感及耻辱感,影响可能长期延续并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阻碍 (Collin-Vézina, Daigneault, & Hébert, 2013; Maniglio, 2009)。同时,研究也显示遭受过儿童期插入型性虐待的大学生危险性性行为发生几率显著升高,遭受接触型性虐待的大学生人群中意外怀孕率及堕胎率较高。总体而言,儿童期遭受性虐待程度越严重,其危险性行为及不良生殖健康结果发生率越高 (Tang et al., 2018)。 


性教育的实际开展存在问题与挑战


  在社会关系层面,家长、老师等相关方对性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机构层面,常见的基于“预防”、“限制”或“保护”等有组织地开展的性教育都有其内容和理念上的局限性;

  在支持、保障性教育开展的政策与制度层面,存在负责政府部门与机构难以明确责任主体且未能发展出具有可持续性的教育模式的困境。


微信图片_20191213152747.jpg




  性教育最朴素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性与爱,并能够更宽容的接受那些不同的生活方式。性教育的终极,终将汇入教育,人们最终会发现原来在讨论的并非是性,而是傲慢与偏见,憧憬与善良,是人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价值 (王龙玺, 2015)。“性”是人的一个核心维度。它不仅限于生理层面。它与权利和权力紧密相连,关乎人对自身的掌控,也关乎平等与尊重。它贯穿人的一生,与人的福祉息息相关 (UNESCO, 2010; UNESCO, 2018)。 

  目见乡间公厕无遮无挡,耳闻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无知无识。扼腕叹息之余的行动更为重要。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常写“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很重要。我们更不能遗漏住在乡间、随父母流离的那些未来与希望。借助这一报告,我们希望加深对乡村地区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和所面临障碍的理解,了解乡村地区儿童目前所能接受到的性教育的状况和不足,也收集各地开展乡村地区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经验以筹备后续相关政策推广。归根结底,是希望促进乡村地区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 

  同时,我们自知短期的调研并不能让我们对上述议题的理解和认识仍存有局限性。我们更希望这个报告能够成为一个引子,让乡村儿童性教育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一个

  受到关注的热点,一个能够吸引到更多资源与支持的领域,也希望能够创造平台让具有更丰富理解和认识的本地居民、一线工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到对话中,集思广益,共谋良策。


联系我们 - 家族简介 - 基金会章程 - 基金会制度 - 年度工作报告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010-53510199